※ English ※ 日本语 ※繁體中文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经典病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经典病案
色素膜炎的中医治疗(五原学说的应用)
作者: 发布于:2011/3/7 点击量:

五原学说在色素膜炎治疗的运用
 1 原病的治疗
  从以上五原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知道,色素膜位于眼球的中层,在脏属脾(胃),则色素膜炎的发病,不论其部位属前、属后,或属周边及全色素膜,也不论其是渗出性、化脓性或特殊型,均按脾(胃)进行辨证论治,从临床上所见,一般常见以下三种类型:
   热型
  患者患眼疼痛,视力减退,睫状充血,角膜后有沉着物,虹膜纹理不清,房水混浊,脉象浮滑,舌红苔黄薄,拟疏风清脾,治以通脾泄胃汤加减。
  湿热型
  主要为视力障碍,眼部刺激症状不明显,阳性体征仍存,病情迁延,易于反复发作。脉滑,舌质微红,苔腻黄。此为湿热之邪交结,当清脾(胃)燥湿。治以苍术白虎汤或加味泄黄散汤。药用:防风6 g、焦山枝9 g、生石膏12 g、藿香9 g、苍术9 g、薏苡仁12 g、甘草6 g。
  气虚型
  眼部症状及阳性体征趋于平稳,有复发倾向,在激素停用或减量后,再复发作。其体质较差,脉大无力,舌淡而胖。此中气不足,免疫力低下之象,急宜补中益气,养血固肾,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黄芪15 g、白术9 g、陈皮6 g、升麻6 g、柴胡6 g、当归9 g、党参9 g、炙甘草6 g、熟地12 g、首乌9 g、川牛膝9 g。
 2 传变的治疗
  如上所述,五原疾病,可以传变,一个色素膜炎可以逆传至角膜引起相应的病变,当前色素膜炎长期不能全愈都会引发角膜内皮、上皮的水肿,从而引发角膜混浊,影响视力。在此情况下,应兼治外原,加入一些疏风、清肺、退翳、明目药,如蝉衣、蛇退、黄芩、谷精草、木贼之类,可以促进病情的缓解。色素膜炎波及视网膜引起水肿、渗出等眼底病变,则应兼治里原,加入一些清泄肝(胆) 化痰明目的方药,如温胆汤。色素膜炎引起的玻璃体混浊和并发性白内障最为常见,此时病变已至内原,应兼用治肾药,临床常用杞菊地黄丸、磁朱丸。若呈现阴虚火旺证候,则宜用知柏地黄汤。按照张景岳“阴中求阳”的理论,在益阴清火中,佐以益气温阳的黄芪、当归等,则具有较好的效果。
  3 其他治疗的配合应用
  对色素膜炎的治疗中,多数患者都是经过西药治疗无效或复发来求治于中医的。但对于当前西医治疗中的有效方法,仍不可忽视,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散瞳对色素膜炎的治疗颇为重要,它可以改善色素膜的血循环,减少渗出,控制炎症,促进组织康复,防止虹膜粘连;对于皮质激素和抗菌素治疗有效患者,亦应配合中医治疗,以期炎症迅速得到控制。对于机体免疫力低下,易复发的患者,也应使用中医治疗,以达到完全痊愈。激素长期不能减免的患者,中医治疗是不可或缺的明智选择。
临床病案举例
例1 范某,男,58岁,长庆石油局干部, 2003年5月以右眼红痛,视物模糊2周来门诊就诊。患者2周前有轻微感冒后即感右眼发红、疼痛、视物模糊,单位医院诊断为“右眼急性虹睫炎”,并给予散瞳,激素及抗菌素治疗,但无明显疗效,自觉症状加重,且感口渴引饮,大便干燥,3日未解。后来我门诊就治。

  检查:右视力0.3,呈明显睫状充血,瞳孔散大约5 mm,不圆,瞳孔领内有虹膜色素,角膜后KP(++)房水闪光(+),晶体、玻璃体、眼底未见明显改变。诊断为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薄。此属脾(胃)积热,上攻于目,而受病于中原,拟散瞳药继续使用,激素逐渐减停。治以清脾泄胃以挫其势,清脾泄胃汤加减,去谷精草、蝉衣,加生石膏12 g、大黄6 g。服三剂后,大便通畅,眼部红痛减轻。继以上方加减治疗半个月,复查视力右1.0睫状充血消失,无压痛,KP(-),房闪(-)。停药观察2周,病性稳定。随访0.5 a,未见复发。
例2 雍某,女,42岁,住东关柿园路,左眼前有黑影,视力减退8个月余。经外院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诊断为“左色素膜炎”,住院给予激素治疗,每于停药后复发,后来门诊治疗。检查:左眼视力0.6,虹膜纹理及瞳孔正常,KP(-),房闪(+),玻璃体有絮状渗出,眼底可见少量渗出,黄斑有轻度水肿,诊断为“左眼色素膜炎”。
中医诊查:面白少华,神困体懒,脉缓无力,舌质淡苔白薄,此属劳倦伤脾,中气下陷,免疫功能下降,故累治累发,当益气升阳,兼以养血、固肾,为治本之图,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熟地、菟丝子、首乌、牛膝。经3个月治疗,视力增至1.0,眼底黄斑水肿消失,玻璃体絮状混浊亦明显减少。上方加减继用2个月,病性稳定,随访0.5 a,未见复发。



  本文章版权归西安李氏中医眼科所有,如需转载不得更改文章内容,且必须留有本文章当前所在网址,否则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05-2007 西安李氏眼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地址:西安市建国路建国三巷(原金家巷)6号 备案号:陕ICP备2022008605号 陕公安网备:610103020009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