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序 言
李至愚简介
作者简介
第一章 内科病篇
第1节 发热
第2节 感冒
第3节 咳嗽
第4节 失音
第5节 悬饮
第6节 呕吐 附:呃逆案
第7节 关格(肠梗阻)
第8节 泄泻
第9节 痢疾
第10节 胃脘痛
第11节 水肿 附:尿闭案
第12节 痺症 附:胞痺案
第二章 妇科病篇
第1节 月经不调
第2节 带证
第3节 崩漏
第三章 外科篇
第1节 李氏外科秘方
一、 外科第一方:秘传五敷丹
二、 外科第二方:秘传仙灵膏
三、 外科第三方:秘传消疳散
第2节 验案举例
一、 坏疽性小腿溃疡治案
二、 瘰疬溃烂治案
三、 严重发背治案
四、 术后感染治案
五、 烧伤治案
六、 走马牙疳治案
七、 牙疳治案
八、 口腔炎治案
第3节 临床应用评述
第四章 眼科经验集
一、 李霜诚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经验
二、 李霜诚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经验
三、 五原学说在色素膜炎治疗上的应用
四、 千金苇茎汤在眼科上的应用
第五章 医论、医评篇
一、 眼与内脏相关学说新探(五原论)
二、 眼科五原学说及其临床上的运用
三、 对吴禹鼎《阑尾炎的中医疗法》一书的商讨
四、 《眼科三字经》评介
第六章 医话篇:信园医话
失眠治验
润肠丸治便秘
转胎粉与保产无忧散
“小天鹅”登报求治荨麻疹
清热渗湿汤乃治湿毒良方
治瘀血头痛有要诀
祖传效方“痘星药”
葛根汤治牙痛
口疮从心脾论治
加味归脾汤治血小板减少症
当归四逆汤治愈重度冻疮
眼内异物话象牙
梅核气有痰气和痰热不同
治足跟痛补肾为先
升阳益气治脑鸣
药不在多,贵在对症
藤黄膏治烧伤
选奇汤治头痛
椒梅汤治蚘虫腹痛奇愈
清心莲子饮治劳淋
治咳一得
习惯性流产治疗经验
肉苁蓉治孕妇便秘
来复汤治大汗不止有验
治鼻渊宜宣通
按胸痺证治愈过度换气综合症
甲亢治验
第七章 经验方
1、 加味散偏汤
2、 癫痫验方
3、 跌打损伤秘方
4、 坐骨神经痛验方
5、 胃痉挛验方
6、 搐麻病验方
7、 肠痛验方
8、 头痛验方
9、 玫瑰糠疹验方
10、 毛姜汤
11、 紫草汤
12、 胸水验方
13、 明目升光丸
14、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15、 加味温胆汤
第八章 养生篇:他是怎么活到98岁?
第一节 饮食与养生:身健皆因食饭少
第二节 起居与养生:起居有常
第三节 运动与健康:动与静结合
第四节 精神心理与养生: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五节 养生格言:八分饱,无烦恼,保暖好,常跑跑
序 言
谚语说:有病方知无医仙。以作者自身患病的亲身经历,无病之时,确实像“活神仙”一样的快乐!但往往事与愿违,当前就有不少人,长期为疾病所困扰,而苦不堪言!这些久治不愈的病中,固有属于当前尚无法医治好的沉疴顽疾,只能缓解其症状,延长其生命而已。但还有不少病,并非所谓之“绝症”,而因治法不当,或药不对症所造成的。余早年曾罹患十二指肠溃疡,历经数年,虽曾经住院、服药,在当时条件下,多方救治,终无效验。以致频频发作,屡屡便血,日渐匡赢,几近危殆。幸赖先君李至愚先生,坚持返乡以中医治疗,以药对症,数年重病,竟于月余康复。因有感于此,乃毅然弃工就医。自习医至为医计,迄今已五十余年矣。其间所遇诸多疑难病症,有多方求医,而见效甚微,但一旦用药得宜,即可立获奇效。是乃深信:病之有效无效,全在药之当与不当。先君谓:“药用当而通神”,诚有至理在焉。余每见先君临床治病,面对重危难症,投药一、二剂,常即转危为安。比观当今不少患者,原非重病危疾,却迁延不愈,彷徨终日,无所适从,总因用药不当故也。
有鉴于此,乃将先君李至愚先生积七十余年的医疗经验和作者从医五十余年的医疗心得,并参考古今名医的名言、医论,撰写成《药用当而通神》一书,就一些常见病症的辨证用药,临床案例,诊治要点,进行总结论述,以达到“用药得当”这一目的。祈望医患能得此助益,从病痛中解救出来,咸登寿域,达到无病的“仙”境,作者将会感到由衷的欣慰!由于作者学疏识浅,偏误之处,或所难免,尚希不吝赐教为感!
李霜诚
2009年9月26日
于西安信园
李至愚简介
先君李至愚先生,陕西白水人,生于1895年,故于1993年,享年98岁。早年因家人患病,相继沦丧,自不知医,爱莫能助,乃发奋习医,以自救救人。于是搜购医书数十部,朝夕诵读,先从《内经》、《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入手,次及历代先贤名著,潜心研究,博采百家、擷取精华,尤重女科。后又拜同乡外科名医郑某为师,尽得其传。经十余年的研读及实践,颇有心悟,时有亲友及相邻延诊,辄获应验。1932年创办至愚诊所,悬壶济世,来诊者均免收诊费,凡贫穷群众,无力购药者,常解囊相助,求治者日多,声名大振。解放后任白水县卫协会副主任,县人民代表及县政府委员等职。1954年,召集本县名中医,成立保健中医联合诊所,任所长。1955年陕西省中医研究所(即今陕西省中医研究院)成立,征集名老中医研究员,因年已老,自觉出门有诸多不便,未能应聘,后被聘为通讯研究员。1963年调入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后又转入县中医医院,从事中医师工作。
先君服务于桑梓,从医凡数十年,每每扶危救困,济世活人,声誉卓著,久为群众所称颂。《白水县誌》谓:“老中医李至愚,驰誉境内”,就是对当时情况的高度概括。被评为渭南地区名老中医。著有《女科治验集要》、《儿科辑要》、《李至愚医案》等,有待进一步发掘整理。
作者简介
李霜诚,陕西白水人,生于1935年,出身于中医世家。先就读工科,因患胃病,久治不效,经先君李至愚先生治愈后,即随父学医。后又进入兰州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学习,毕业后,致力于中国传统医学研究至今。
1961年起,在西安市中医医院工作,任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
曾任陕西省中华中医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及西安市卫生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陕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东西方医学研究院特约教授等职。
1992年获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进展奖,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西安市政府科技进步奖。研发的新药“康宁”,获美国‘97国际疼痛医学学术会议金奖。著有《眼科三字经浅释》,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20余篇。
第一章 内科病篇
第1节 发 热
发热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也见于非感染性疾病。中医将发热概括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类。前者由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温热毒邪;后者则由七情、饮食、劳倦所致。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区别,李东垣在他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中作了精辟的论述。一般来说,外感发热,病情较急、较重,常伴有六经形证,发热持续不断;内伤发热较缓、较轻,不伴有六经形证,时发时止。外感发热,外证在鼻,如鼻塞、流涕等;内伤发热,外证在口,如口中无味,恶食等。外感恶寒虽厚衣、烈火不能御其寒,而内伤恶寒,得暖即止。外感发热,其气盛有余;内伤发热,气促而无力。从病机上分析,外感发热,为有余之证;内伤发热,属不足之证。在治疗上,外感重在祛邪,内伤重在扶正。二者的虚实寒热,有本质的区别。同为发热,治各不同,是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辨证不可不详。
一、辨证用药
(一)外感发热
1.风寒发热:风寒感于人体,其特点为发热恶寒,身痛,肢体酸困,或有汗,或无汗,口不渴,舌质淡,苔薄白。宜疏风散寒,和中解表,用加味香苏散。
微热恶寒,而头重身重,疼痛难于转侧,此为寒湿在表,治以发表祛湿,用东垣羌活胜湿汤。
恶寒发热,而兼头痛为主,舌苔薄白,为外感风邪,宜疏散风邪,用川芎茶调散。
夏月发热恶寒,头重无汗,腹痛吐泻,为感受寒湿,治以除湿解表,用香薷饮。
2.风热发热:特点为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口渴,咽痛,苔红,脉浮数。宜辛凉解表,用银翘散。咳者用桑菊饮。
3.少阳发热:临床上颇为多见。其特点为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呕恶,脉弦。宜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兼见咳嗽、吐痰者,用加减柴胡枳桔汤。兼脾胃湿滞者用加减柴平汤。兼腹泄、溺少者,用加减柴苓汤。
4.阳明发热:热在气分,大热、汗多,烦渴,脉大而虚,为汗出正气已伤,宜清热益气,用新订白虎汤;阳明腑实,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脉实有力,宜清热泻结,以承气汤类下之。
5.湿温发热:发热日轻暮重,头重身重,胸闷泛恶,胃呆食少,口干不喜饮,舌苔黄腻,宜清热化湿。热重于湿者甘露消毒丹;湿重于热者三仁汤。
(二)内伤发热
1.气虚发热:头痛恶寒,身热自汗,气短乏力,懒于言语,食不知味,舌淡胖,脉大无力,宜益气补中升阳,用补中益气汤。重者加味补中益气汤。
2.脾虚发热:常见于小儿,低热持久不退,或退后复作。面色晄白,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宜益气健脾,用六神散,热甚用银白汤,兼有腹泻者用参苓白术散。
3.肝郁发热:发热,胸满胁胀,痛经,脉弦。宜疏肝清热,用加味柴胡疏肝散,或加味逍遥散。
4.虚劳发热:潮热盗汗,消瘦乏力,两颧发赤,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宜清热除蒸,用清骨散。
5.阴虚发热:暮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宜养阴清热。阴虚重者,用青蒿鳖甲汤,热重者,用秦艽鳖甲散。
6.瘀血发热:体温一般正常,自感心里烦热或两胁作痛,不寐,少腹痛,脉弦数,苔质暗红。宜活血祛瘀,用血府逐瘀汤。
二、临床案例:
(一)先君李至愚治脾虚发热案
澄城赵某之子,年方十三,病发热。以赵某本业于医,治以解表清里,热退而旋发,求治于他医,亦不效。后历经数家医院诊治,均未痊愈,乃携其子登门求治。诊之,患儿神色、脉舌均如常人,体温38℃。因思叶氏医案有云,小儿发热,解表清理,热除复热,为元气无所归者,用六神汤,因以此方化裁:
党参 6克 白术 6克 茯苓 6克 扁豆 6克 山药 6克 炙甘草 3克 粳米 6克
一剂,水煎温服。
服后热即退,翌日又微热。上方加柴胡6克、黄芩3克,服后热退,再未复发,遂携子欣然而归。
先君曰:伤寒汗下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身体微热,并无蒸热之象。或温热,或潮热,或渴或不渴,二便如常,不可再用凉药,法当和胃,使阳气收敛内归,其热自止。
(二)先君李至愚治火郁发热案
1.张某,男,40岁,洛川人。自觉发热月余,在本地治之不愈,遂赴冯原医院治之亦不愈。又赴西安数家医院检查,均未查出病因,乃来求治。诊查患者气色、饮食、二便均正常,唯肌肤扪之烙手,喜以背靠依凉物,自觉舒快。口不渴,无汗。
身热畏热,医屡清其热而热不退,况口不作渴,二便清利,乃李东垣所谓:“病人肌肤表热,四肢发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扪之烙手,病因血虚得之,或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中”者也。火郁者发之,以升阳散火汤化裁治之。
柴胡12克 防风4.5克 葛根 12克 羌活 15克 独活 15克 人参15克 白芍 15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 4枚
两剂,水煎温服。
上方进一剂,身热即退。继服一剂,以善其后。药尽病愈。
2.王某,女,62岁。自觉心胸中烘热上冲,四肢亦觉烧热,总想靠近凉物。
扪其头身不热,手亦不热,面舌无热色,脉沈微数。此为内热外寒之火郁病,由于血虚或过食冷物,抑郁阳气于脾土之中。火郁不伸故外寒,脉沉而数,知为内热。《内经》云:“火郁发之”,治以火郁汤。
升麻 6克 葛根6克 柴胡12克 防风 3克 白芍 6克 甘草3克 葱白三寸
复诊时服药2剂,觉热已减轻,效不更方,再服三剂痊愈。
(三)李霜诚治风寒发热案
魏某,男,40岁。患发热头痛已7日,微恶寒而咳,痰少,鼻塞。去外院就诊,诊为“上感”。曾服药,打针(不详)治疗,病情未见改善。诊之,体温38.5℃,脉浮滑,舌淡苔薄白。此由外感风邪,上犯于头,故见头痛,发热恶寒等症。按照“颠顶之上,惟风可到”的原则,以风药治之,用川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 10克 荆芥 6克 白芷 9克 羌活 9克 防风 6克 细辛 3克 薄荷 6克 甘草 6克 枳壳 9克 桔梗 9克 杏仁 9克 前胡 9克
服一剂,咳已止,头痛减轻。由于患者宿有“鼻窦炎”病。鼻塞、浊涕甚多,体温已降至37.6℃。拟上方合苍耳子散,疏风宣窍;加黄芩、柴胡、以清余热。
川芎 12克 荆芥 6克 白芷 9克 羌活 9克 防风 6克 细辛 3克 薄荷 6克 黄芩 9克 柴胡 9克 辛夷 9克 苍耳子 9克 甘草 6克
服一剂,诸症皆除而愈。
(四)李霜诚治表湿发热案
李某,男,42岁。发热恶寒5日,曾在某院以“感冒”应用抗菌素及黄莲等治不效。体温38.6℃,伴有咽痛。其突出症状为腰背及一身尽痛,难于转侧。此为湿邪在表,宜疏风祛湿,以羌活胜湿汤加味治之。
羌活 9克 独活 9克 藁本 6克 防风 6克 川芎 6克 炙甘草 6克 蔓荆子 9克 秦艽 9克 炒白芍 9克 木瓜6克
水煎温服,二剂后症状明显减轻。自觉口苦,鼻塞,流涕。拟上方加黄芩9克 苍耳子 12克,辛夷 9克 白芷 9克 薄荷 3克。
服二剂,体温已至正常,以上诸症悉愈。
三、临证点睛
(一)脾虚发热的特征:退热复作
脾虚发热,常见于小儿,其特点为低热,通长在发热退后,热又复作,或长期低热不愈,反复发作。患儿一般体质较差,通常经各种检查,多无器质性病变,属于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应用抗感染药物或解热药,难于见效。清代医家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说:“治小儿表热去后又发热者,世医到此,尽不知晓,或再用凉药,或再接表,或谓不治。此表里具虚,气不归元,而阳浮于外,所以再热,非热证也”。近代名医岳美中,也有这方面的治疗经验,他说:“临床上常见一种情况,小儿因受寒凉,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而致腹泻,或兼午后发热等症,初用西药抗生素有效,续用反不效。西医称是产生抗药性,也有出现菌群失调的,中医则认为是脾阳受损”(《岳美中论医集》)。他对此种情况的腹泄低热,以参苓白术散取效。对于只有发热而无腹泄者,则以六神汤加粳米,以健脾和胃,使阳气归内,则热自退。请参阅上案例(一)李至愚先生的治案。
(二)火郁发热的特征:五心烦热,扪之烙手。
病者感到热不可忍,痛苦异常,而体温计上却测不出来。患者往往去了不少医院,就是检查不出原因。或说是“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的妇女,则说是“更年期综合症”,甚至认为“无病”。至于治疗,更无有效疗法。这种病症,可能属于中医所谓“火郁发热”。
火郁发热,也属于内伤发热的一种。早在七百余年前,金元时期,李东垣就有论述,他说:“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也。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李杲《内外伤辨惑论》)。由于阳气郁遏,故方中多以风药散之,使阳气得以舒展,病亦随之治愈。但由于不识此证,治之无效,当对证投药,可收桴鼓之效。
(三)血瘀发热的特征:内热外凉
王清任《医林改错》说:“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瘀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后世医者,应用活血化瘀法治愈此种血瘀发热的病,屡有报导。谓为一种特殊的发热,因为发烧只是一种自觉症状,测量体温一般并不增高。多数屡经清热等治疗,终不见效。患者除具有内热外凉的特征外,多数还会兼见瘀血的其他见证。如不寐心烦,两胁作痛,舌质暗红,脉弦等。也需与火郁发热相鉴别,两者虽同为外凉内热,但瘀血发热无“火燎肌肤,扪之烙手”的症状,其他有关见证,亦有区别。
(四)气虚发热,用甘温除大热法不效,用益气养阴法
气虚发热源于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中气下陷,阴火上乘,故出现发热、头痛、口渴诸症;或由于脾胃之气下沉,清气不升,荣卫不护,不任风寒,而引起发热恶寒之症。李东垣提出甘温除大热的方法,使补中益气汤成为一剂济世良方,拯救了不少此类患者。但有的患者,应用此法,发热往往并不能于根治,仍有发作。此时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加以补肾益精,益气养阴,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林佩琴《类证治裁》中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鳖甲、牛膝治疗劳疟,亦属于气虚发热。如上所述,气虚发热,源于脾胃虚衰,下焦阴火上乘所致,今首乌补肝肾之阴,鳖甲益阴潜阳退热,牛膝导热下行,使下焦阴火得以制伏,与补中益气的脾胃药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近代医家路志正,以此法治疗周期性高烧,谓患者免疫力得到提高,亦是经验之谈(《医话医论荟要》)。使甘温除大热法,获一新的发展。
(五)风寒发热,用疏风散寒不效,佐以清解
风寒发热,区别其伤寒、伤风,以麻黄汤、桂枝汤治之。但此二方证治严谨,用之不当,反招不良后果。清代名医程国彭创立加味香苏散“代前二方之用,药稳而效”。经临床实践,以加味香苏散治疗风寒发热,药稳而效著。本方在《局方》香苏散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大凡感受风寒,多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胃脘不适,食欲不振,此即所谓外有风寒,内有气滞者也。《局方》香苏散,正为此证而设。惟风寒重者,似嫌不足,故加荆芥、生姜以助苏叶之疏散风寒,秦艽、防风祛风止痛,川芎,蔓荆子善治头风而止痛。故加味香苏散较香苏散之疏风散寒力尤胜。但对于体温较高,内有化热之征者,往往并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盖在表风寒,郁久即可化热,一经传经,即入少阳矣。故余每于此时,加入柴胡、黄芩二味,以清解内热,并防止传经生变,往往一二剂即可告愈。
四、附方备用
1.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
苏叶 4.5克 陈皮4克 香附 4克 甘草 2克 荆芥3克 秦艽3克 防风 3克 蔓荆子 3克 川芎 2克 生姜3片
水煎温服。
2.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羌活 6克 独活 6克 藁本 3克 防风 3克 川芎 3克 蔓荆子 2克 炙甘草 3克
水煎服。
3.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
川芎 12克 荆芥 12克 白芷 6克 羌活 6克 甘草 6克 细辛 3克 防风 5克 薄荷 6克
共为细末,每服3克,清茶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
4.香薷饮(《和剂局方》)
香薷 9克 白扁豆 6克 厚朴 6克
共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或作煎剂服用。
5.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 9克 金银花 9克 苦桔梗 6克 薄荷 6克 竹叶 4克 生甘草 5克 荆芥 4克 淡豆豉 5克 牛蒡子 6克
上杵为散,每服9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或作汤剂,煎服。
6.桑菊饮(《温病条辨》)
杏仁 6克 连翘 5克 薄荷 2.5克 桑叶7.5克 菊花 3克 苦桔梗 6克 生甘草2.5克 苇根 6克
水煎服。
7.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 12克 黄芩 9克 人参 9克 炙甘草 9克 半夏 9克 生姜 9克 大枣4枚(劈)
水煎服。
8.加减柴胡枳桔汤(经验方)
柴胡 12克 黄芩 9克 枳壳 9克 桔梗 9克 陈皮 6克 杏仁 9克 浙贝 9克 炙甘草 6克 姜半夏 9克 生姜 6克 大枣4枚(劈)
水煎服
9.加减柴平汤(作者经验方)
柴胡 12克 黄芩9克 姜半夏 9克 党参 9克 苍术 10克 厚朴 9克 陈皮 6克 甘草 6克 白蔻 6克 生姜 6克
水煎服。
10.加减柴苓汤(作者经验方)
柴胡 12克 黄芩 9克 姜半夏 9克 党参 9克 桂枝 6克 茯苓 10克 白术 9克 泽泄 6克 甘草 6克 车前子 9克(纱布包)
水煎服。
11.新订白虎汤(经验方)
生石膏 30克 知母 12克 甘草 6克 山药 12克 人参 9克 青蒿 12克
水煎服。
12.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滑石 45克 黄芩 30克 茵陈 33克 石菖蒲 18克 川贝母 15克 木通 15克 射干 12克 连翘 12克 白蔻 12克 薄荷 12克 藿香 12克
共为细末,每服9克,开水调下。或减至适量,作煎剂服。
13.加减三仁汤(作者经验方)
杏仁 9克 白通草 6克 白蔻仁 6克 半夏 9克 生薏仁 5克 厚朴 9克 竹叶 6克 藿香 6克 猪苓 9克 泽泻 6克
水煎服。
14.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 18克 炙甘草 9克 人参 6克 升麻 6克 柴胡 6克 陈皮 6克 当归身 6克 白术 6克
水煎服。
15.加味补中益气汤(经验方)
黄芪 15克 炙甘草 6克 党参 9克 升麻 6克 柴胡 9克 陈皮 6克 当归 9克 白术 9克 熟地 12克 首乌 12克 鳖甲 9克 牛膝 9克
水煎服。
16.六神散(汤)(陈无择方,录自《医方集解》)
党参 9克 白术 6克 茯苓 9克 炙甘草 6克 山药 9克 扁豆 9克 生姜 二片 大枣 3枚
水煎服。
17.银白汤(《医方集解》)
六神散(汤)加升麻、知母
18.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莲子肉 50克 薏苡仁 50克 砂仁 50克 桔梗 50克 白扁豆 75克 茯苓 100克 人参 100克 甘草 100克 白术 100克 山药 100克
共为细末,每服6克,枣汤调下。或酌减用量,作煎剂服用。
(其余部分略去)
第四章 眼科经验集
(一)李霜诚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经验
(二)李霜诚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经验
(三)五原学说在色素膜炎治疗上的应用
(四)千金苇茎汤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
中医眼科从现存最早的眼科专注《秘传眼科龙术论》估算,至今最少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此后名医辈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和中医其他各科一样,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余1969年开始以中医眼科对外应诊,当时在西安地区,尚属首例。四十年间,应用中医方法,治愈不少眼科重症顽疾。实践证明,中医不仅可治内妇各科病,亦可有效治疗眼科病。为了总结疗效,乃于诊余之暇,指导学生,对一些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先后在国内一些杂志上作了发表,还有些在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这些都是作者历年来的心得体会,故择录数篇,以供临床参考。
李霜诚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经验
(孙华 李健辉 陈樱)
李霜诚先生,为我市著名中医眼科专家,从事中医眼科三十余年,对眼科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对眼科常见重症——病毒性角膜炎,探讨多年,辨证明晰严谨,治疗原机活法,每每药到病除,获得良好效果。现根据自己在临床上的见闻,作一简要总结,以就教于眼科同道。
病毒性角膜炎的分期
先生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把本病的发展过程概括为风、热、毒、翳四个阶段。
风盛期 主要常见于本病的初期,临床表现为畏光、流泪、发痒、结膜常有轻度充血,或无明显充血,角膜上常有散在点状浸润及着色点,脉多缓,或浮滑,舌苔薄白。
热盛期 发生在本病的中期,或初期未有效治疗时。主要表现为结膜睫状充血较重,且常伴有疼痛及异物感,角膜上有片状浸润及着色区。脉多滑大,舌质红、苔黄。病人常口干舌燥,小便黄,大便秘结等。
毒盛期 在感受毒邪较重,或进一步发展时则进入本期。临床表现为较严重的混合性充血,疼痛不休,眼泪不止,常有黄稠的分泌物,角膜上有大片状浸润及着色,重者形成溃疡。脉宏滑,舌质红、苔黄厚。患者出现口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
翳成期 凡角膜上有可见的混浊性病变,是为翳成期。翳又有热翳及冷翳之分,前者指进行性病变,后者为固定性病变。本期可发于上述三期的每期内,翳的多少,常标志病损的严重程度。
(其余部分略去)
本文章版权归西安李氏中医眼科所有,如需转载不得更改文章内容,且必须留有本文章当前所在网址,否则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